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以下简称“二十届”)今天发布了。提出目标任务共12项,和五年前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以下简称“十九届”)相比数量一致,但排列顺序有所不同。包括:
一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两项在十九届中是对调顺序的,创新第一,产业第二。
三是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四是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两项顺序与十九届一致。
五是高水平对外开放,这项在十九届中排在第十,显然当下被放在更显要位置。
六是乡村振兴,七是区域协调发展,八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九是推进共同富裕,十是美丽中国建设,第九和第十在十九届中的顺序是对调的。十一是平安中国建设,十二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可见,第六至第十二项两份公报顺序基本一致。
我对这十二项目标任务做了学习比对,谈谈一点体会。
第一,关于现代化产业方面,更加强调“体系”。
二十届和十九届公报相比有三方面变化。一是二十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和十九届的“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相比增加了“航天”“交通”两个强国,而“数字中国”则放到了第二项科技自立自强中。二是二十届提出“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比十九届“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从强调“经济根基”扩展到“经济体系”。三是二十届提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比十九届的“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更强调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而且还是讲“体系”。
新时代以来,中国航天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在重点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未来五年我们要全面赶超世界航天强国。包括具备全面的宇宙空间探索能力,实现载人空间站长期在轨,载人月球探测进军到月球科研站构建,以及火星着陆巡视等新的里程碑上,与老牌航天强国开展全面竞争。
“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相较于“实体经济根基”内涵更为广泛。经济根基更强调产业的门类齐全和制造业产能强大,而经济体系则更强调整个经济系统的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创新能力的增强等多个方面,旨在构建一个更具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的经济体系。
另一个体系,即“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体现了基础设施建设理念和重点的转变。现代化基础设施更加强调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例如,以后就不光是修路了,还要在道路上增加桥梁结构,山体滑坡传感功能,水利基础设施渗透和水位监测功能,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应用场景。
第二,关于科技自立自强方面,从第一梯队到登顶比赛。
二十届的表述中有两点变化值得关注,一是“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与十九届“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从创新的内涵进行表述相比,关键词从“面向科技前沿”提升为“抢占科技制高点”,从“四个面向”变为更加注重“创新和产业深度融合”。未来五年的任务是从跻身科技第一梯队变成科技登顶比赛,并且将科技创新成果更紧密的与产业化结合起来。
比如提到催生新质生产力,其核心是科技创新,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当前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生成式AI、类脑智能)、量子技术(计算、通信、测量)、生物技术(基因编辑、脑科学)、新能源技术(氢能、智能电网)、6G技术、光电子技术、太空技术(深空探测、卫星通信)、海洋技术(深海探测、海洋能源)八大领域。
第三,关于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方面,强调投资于人。
显著变化是对比十九届提出“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变成二十届提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供应和需求的引领关系对调了。这里面关键词是“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和“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投资于物指的是将资金和资源投入到有形的、物质性的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上。典型例子是修公路,建工厂,主要特点是见效快,易衡量,是传统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投资于人则是将资金和资源投入到人的发展上,提升人的知识、技能、健康和创造力。典型例子是发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特点是投资周期长,回报具有滞后性,但其效益是根本性的、倍增的,并能产生广泛的社会正外部性。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体现一个国家的长期竞争力,不再仅仅取决于它拥有多少工厂和道路,更取决于它拥有多少健康、受教育、有创造力的公民,以及这些公民能否在现代化的平台上高效地创造价值。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要注意,“内生动力”是定调了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性、持续性力量来自于我国内部。它的主要着力点包括从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向依靠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而“可靠性”指的是国内大循环系统在面对外部冲击和内部风险时,能够保持稳定、安全、不中断运行的能力。这是国家在经历了全球供应链中断、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冲突后,提出的安全底线要求。着力点包括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构建现代化的电水交信网络,使其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物理攻击和网络攻击,确保经济命脉的持续稳定。
第四,关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从“谁是主体”到“如何配置”的深化。
在十九届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二十届进一步提出“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我理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回答的是“由谁主导”这个根本性问题。而今天提出“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回答的是“如何实现”这个实践性问题。
未来五年要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尤其是在要素领域。比如土地要素,农村建设用地能否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入市?劳动力要素,户籍制度是否阻碍了人才自由流动?社会保障能否跨区域顺畅接续?资本要素,利率和汇率是否由市场决定?民营企业融资是否与国有企业一样门槛?技术要素,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是否畅通?数据要素,数据如何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流通和定价?
第五,关于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强调“制度型”和“自主”开放。
二十届提出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要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这里我读到的新关键词是“制度型”和“自主”开放,比较十九届的“深层次”和“高水平”开放,指向更为明确。
制度型开放是相对传统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而言的。过去(流动型开放)主要体现为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大外资市场准入、促进货物和资本的自由流动,重点是 “边境上” 的开放。现在(制度型开放)核心是国内规则、规制与国际通行规则的对接与融合。重点是 “边境内” 的开放。以前打开门,现在是打开门还改规矩。
自主开放则强调开放的主动性、可控性和灵活性,开放的领域、范围、节奏和程度由我国自己来决定。比如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每年主动发布更短、限制更少的负面清单,允许外资在更多领域设立独资或控股企业。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拓展双向投资,现在不仅引进资本,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还鼓励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高质量投资,如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实现互利共赢。
第六,关于乡村振兴方面,推动“农业强国”。
二十届在延续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2022年,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当前农业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耕地资源紧张、经营规模小、农业科技竞争力有待提高、农民增收压力大等。通过强农惠农富农,可以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而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第七,关于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强调“叠加效应”。
十九届对新型城镇化与前面“三区”是分开表述的。对“三区”是要求“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对新型城镇化则是要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而在二十届四中全会则提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
现在,“四区”叠加要实现什么效果呢?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眼于解决不同区域,如东部与西部、城市群与老工业基地、后发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区域重大战略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着眼于打造经济增长极和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主体功能区战略相当于 “土地用途管制与生态红线”,如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着眼于从源头上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建设”,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新型城镇化战略着眼于人的聚集与城市品质提升,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叠加效应”的核心,就在于打破这四大战略各自为战的局面,让它们在时空上交汇、在功能上互补、在政策上协同,从而强化出单一战略无法实现的协同优化功能。无论是“优先发展”还是“有限发展”或者“协同发展”,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发展”。
第八,关于激发全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方面,强调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十九届的提法是“坚定文化自信”,二十届的新提法是“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这说明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成功的社会改革和复兴成就,中国人的自信还可以溯源到更遥远的历史,比如对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让我们对很多历史人物如秦始皇、妇好,历史遗迹如三星堆,海昏侯,绍兴(越国)稽中遗址与塔山和畅坊遗址有了新的认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揭示了“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一方面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底气。另一方面它突破了西方标准,贡献中国方案,突破了西方学界提出的“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束缚,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如生产和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分化出现阶级;出现皇权和国家等。这不仅适用于中国,也丰富了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第三是塑造可信可爱的中国形象,在对外传播中,我们努力讲好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有助于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选择和发展道路,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第九,关于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包括有“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第十,关于建设美丽中国方面。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比十九届五中全会“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有了更具体的要求。
第十一,关于平安中国建设方面,强调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出现了“确保社会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的表述。
这一提法精准概括了平安中国所追求的动态平衡。它不是以管控实现静态安全,而是一个活力与秩序并存、发展与安全共促的有机整体。一方面,社会应该充满活力、创造力和包容性。包括发展动能充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创业活跃,社会财富持续增长。主体活力迸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社会参与渠道畅通,各类市场主体安心经营。文化多元共荣,思想文化交流活跃,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会心态开放自信。诉求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有顺畅的渠道反映和解决。另一方面,又能做到井然有序,包括政治安全,大局稳定,法治彰显,治理精细。
第十二,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