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时空50张衡阳面孔㉛丨胡文璧:出守凤阳,博施善举
胡文璧(1466—1523),宇汝重,号石亭,明代衡州府耒阳人。20岁的时候考中进士,任户部主事,后任员外郎。胡文璧为人干练通达,处理问题果断,办事迅敏。正德四年(1509),由正郎改任浙江监察御史,任满,升为太常少卿。后出知凤阳,迁天津副使。

▲衡阳廉政文化雕塑园的胡文璧雕像
胡文璧:出守凤阳,博施善举
正德四年(1509),朝廷下旨选派官员巡查各省,胡文璧由正郎升任浙江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是明朝正七品的言官,其主要职责是察纠百官,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
在浙江任监察御史时,对于违法犯法的官员,胡文璧刚正不阿,纠劾时弊,肃正纪纲,惩罚毫不留情,“风裁凛然,两浙肃然”,辖内官员欺民劣迹尽敛。因此,他深受百姓拥戴。任满,他被提拔为太常少卿。正德九年(1514),胡文璧上任安徽凤阳府知府。
原本凤阳就土地贫瘠,位于淮河下游洪泛地区,每逢雨季这里都会发洪水,又因黄河反复自然改道,造成淮河天然水系被严重破坏,就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受环境影响,此地一直比较贫穷。
面对凤阳不堪的现状,胡文璧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他面对不同的情况,制订了不同的整治措施。整治官绅宿弊,他以《大明律》为武器,要求官员严守律例、厘奸剔弊、正本清源,然后重用清官廉吏,培养、荐举优秀人才,鼓励皇室宗亲和士绅名流率先垂范、博施善举。他一边抑恶扬善,一边安抚宗室,官场逐渐变得清明。治理民间陋习,他推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安老抚幼的惠民政策,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同时,他兴办学校开发民智、改良乡俗,提高地方百姓的文化水平。这以后,生产恢复,集市繁华,孩子们也有乡学可上,凤阳府一时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欣欣向荣景象。一年后,胡文璧调守保定任知府,凤阳百姓感其恩德,不舍其离去,“百姓攀留者,无虑万人”。
清风衡阳 2021-01-28 19:45
胡文璧,明代衡州府耒阳的杰出人物,以其非凡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在官场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初入仕途的户部主事,到监察百官的浙江监察御史,再到治理一方的凤阳知府,他始终秉持着刚正不阿的性格,践行着博施善举的理念,不仅为百姓带来了福祉,更为后世子孙树立了清正廉洁、心怀天下的家风典范。让我们一同走进胡文璧的传奇人生,探寻那份传承至今的精神力量。
衡阳廉吏胡文璧:刚正施善举,清风传家声
胡文璧(1466—1523),宇汝重,号石亭,明代衡州府耒阳人。20岁的时候考中进士,任户部主事,后任员外郎。胡文璧为人干练通达,处理问题果断,办事迅敏。正德四年(1509),由正郎改任浙江监察御史,任满,升为太常少卿。后出知凤阳,迁天津副使。
胡文璧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茁壮成长。年少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与远大的抱负。弱冠之年,他凭借扎实的学识和卓越的才思,成功考中进士,踏上了仕途之路,被授予户部主事一职,后又历任员外郎中。 在户部任职期间,胡文璧充分展现出了他干练通达的特质。面对复杂繁琐的财政事务,他思维敏捷,处理问题果断,办事迅敏,总能有条不紊地将各项工作安排得妥妥当当,其出色的工作能力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与同僚的一致称赞 ,为他日后在官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段早期的仕途经历,不仅磨砺了他的专业素养,更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为官者的责任与担当,一颗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尽忠诚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种下 。 正德四年(1509),对于胡文璧来说,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朝廷下旨选派官员巡查各省,他由正郎升任浙江监察御史。监察御史,这个正七品的言官职位,看似品级不高,却肩负着重大使命。其主要职责是察纠百官,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是维护官场清正廉洁、公正公平的重要力量 。 胡文璧深知这份责任的沉重,他怀着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和对百姓的深切关怀,毅然踏上了监察之路。在浙江任职期间,他刚正不阿,犹如一把利剑,直指官场的黑暗与腐败。对于那些违法犯法的官员,他毫不留情,无论是贪污受贿、欺压百姓,还是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只要被他发现,必定会遭到严厉的纠劾 。 他以雷霆手段肃正纪纲,在他的努力下,“风裁凛然,两浙肃然”,辖内官员的欺民劣迹纷纷收敛。曾经横行霸道的贪官污吏们,开始有所忌惮,不敢再肆意妄为;而那些清正廉洁的官员,则得到了他的赏识与重用。他的所作所为,让浙江官场的风气为之一新,百姓们也因此受益,生活逐渐安稳。他的名字,在浙江大地广为传颂,成为了百姓心中的青天,也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任满之后,因其出色的表现,他被提拔为太常少卿,这无疑是朝廷对他工作的高度肯定 。 正德九年(1514),胡文璧迎来了又一个重要的任职阶段 —— 出任安徽凤阳府知府。凤阳,这个有着特殊历史地位的地方,却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现实困境。它土地贫瘠,地处淮河下游洪泛地区,每逢雨季,洪水肆虐,泛滥成灾;又因黄河反复自然改道,淮河天然水系遭到严重破坏,导致这里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自然环境恶劣到了极点 。长期以来,这样的环境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发展,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经济落后,社会动荡不安 。 面对凤阳如此不堪的现状,胡文璧并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决心在这里大展拳脚,改变凤阳的面貌 。他深入调研,了解到凤阳的问题复杂多样,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 。 在整治官绅宿弊方面,他以《大明律》为有力武器,要求官员们严守律例。对那些违反法律、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的官员,他毫不手软,坚决予以惩处,以此来厘奸剔弊、正本清源。同时,他大力重用清官廉吏,积极培养、荐举优秀人才,为凤阳官场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他还鼓励皇室宗亲和士绅名流发挥带头作用,率先垂范,博施善举,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在他的努力下,官场逐渐变得清明,官员们开始兢兢业业地为百姓服务 。 在治理民间陋习方面,他推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安老抚幼的惠民政策。他深知百姓长期饱受苦难,生活艰辛,因此致力于减轻百姓的负担,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产生活中。他关心老年人的生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保障;爱护儿童,让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 。同时,他十分重视教育,大力兴办学校,开发民智。他深知,只有提高百姓的文化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凤阳的落后面貌。他亲自参与学校的规划与建设,聘请优秀的教师授课,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举措逐渐显现出成效。凤阳府的生产开始恢复,集市变得繁华起来,孩子们也有了乡学可上。曾经破败不堪的凤阳,一时之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呈现出了从未有过的欣欣向荣景象 。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年后,胡文璧接到调令,要前往保定任知府。凤阳百姓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涌上街头,感其恩德,不舍其离去,“百姓攀留者,无虑万人”。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位好官的深深眷恋与感激之情 。
胡文璧的一生,为后世子孙树立了优秀的家风榜样 。这种家风,激励着后人要坚守正义、勇于担当、关爱他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无论身处何种职位,都要以造福社会、服务人民为己任。让我们铭记胡文璧的故事,传承他的精神,让这份清正的家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清廉石鼓20250716 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