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警钟长鸣 教职员工

“问题校服”背后的真问题

发视频质疑儿子的校服存在质量问题,34岁的甘肃庆阳市宁县男子邓建国,被当地公安局网络安全监察大队以寻衅滋事为由,行政拘留7天。

8月17日,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刊发的《质疑校服质量被拘7天,当事人已申请再审》一文指出:此事发生在2023年12月,拘留结束后,邓建国提起行政诉讼。庆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宁县公安局的行政处罚决定程序违法,认定事实证据不足,依法应予以撤销。鉴于案涉拘留决定已经执行完毕,无撤销的必要,但警方要承担7天拘留的国家赔偿3237.08元。这场始于民生关切的监督,最终以国家赔偿收场,却留下执法失范侵蚀法治的深痕,折射出“问题校服”背后的真问题。

事件起初,面对邓建国的校服质疑,职能部门失语成为点燃舆情的首把火,使问题在网络发酵。之后,警方以“造成公共场所秩序混乱”为由,定性“寻衅滋事”,但全程未提供公共场所秩序混乱的证据;把“网络视频阅读量达10万次以上”等同于“秩序混乱”,种种问题表明该事件执法过程未免过于粗暴随意。如今,庆阳中级人民法院虽以“行政处罚决定程序违法”“认定事实证据不足”为由判定处罚不当,却又以“拘留决定已经执行完毕”为由拒绝撤销处罚。看似“务实”的判决,实则可能留下隐患,容易引发后续问题,这一做法值得商榷。

比起“问题校服”布料质量值得追问的是,个别部门执法权力运行的边界与根基。这起事件暴露的深层症结在于,执法者的认知错位与对监督的过敏反应。将群众监督视为“挑刺”“找茬”,将维护稳定简单等同于压制不同声音。在这种执法思维下,执法工具沦为“捂盖子”的利器。真正避免此类事件重演,须多管齐下,筑牢法治堤坝。

及时回应,让监督质疑“置顶前置”。需要深刻认识到,群众监督是改进工作、赢得公信的正向力量,将“冷处理”变为“热响应”,建立对群众监督、合理质疑的受理机制和有效反馈渠道,将矛盾化解在萌芽而非激化对抗。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积极引导涉诉群众,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行业调解等方式,促进矛盾纠纷诉前化解。开辟群众诉求“绿色通道”,实行快立、快审、快调、快结,迅速定分止争、维护权益,牢固树立善意执行理念,在法律法规制度框架下不断探索新举措。只有在监督下依法履职,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与信任,从而形成推动善治的齿轮。

谦抑定性,给执法裁量“上锁划线”。在司法实践中,对“寻衅滋事”等内涵相对宽泛、易被不当适用的罪名,须施以最严格的限缩解释与适用标准。司法机关要时刻秉持谦抑性原则,用最少量的刑罚,取得最大的刑罚效果。须清晰界定此类罪名的构成要件,尤其是主观动机与客观危害的边界,防止其沦为压制正当批评、表达或轻微失范行为的“口袋罪”。要严格审查执法启动的正当性与必要性,给自由裁量权套上法治的“缰绳”,划清权力行使的“红线”。通过发布权威指导案例、细化司法解释、强化内部监督审查等方式,确保每次可能触及公民基本权利的执法行为,都经得起法律和民意的双重检验。

纠偏彻底,对执法失范“刮骨疗毒”。公正司法是守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及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机制,司法纠偏须有力彻底、不留隐患。对于经司法审查确认为违法的行政行为,法院的判决要旗帜鲜明、一锤定音,坚决予以撤销或确认违法。纠偏的彻底性更体现在对违法后果的全面救济与责任追究上,不仅要停止侵害、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更要对导致违法的深层原因进行剖析,对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的责任人员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形成强大震慑。唯有这般“刮骨疗毒”,方能斩断执法失范的根源,修复受损的政府公信力,让每一次有力的司法纠偏都成为一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切实在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具体实践中保障人民权益,筑牢社会稳定的法治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