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无公则无民国
黄兴(1874年10月-1916年10月),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号庆午、竞武,长沙县人。辛亥革命先驱和领袖,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常被人与孙中山并称“孙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担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授大元帅军衔,袁世凯称帝时,任讨袁军总司令。黄兴一生为革命奔走,42岁中年病逝,章太炎先生在挽联上写道:“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廉吏故事
出生书香门第的黄兴,是北宋大文豪黄庭坚的后裔,少年时代眼见华夏大地满目疮痍,投笔从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为人勇武,辛亥“十次革命”,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他“无役不从”;广州起义两指致残,成“八指将军”;武昌首义后,担任战时总司令;在南京临时政府任陆军总长,随后任南京留守。
黄兴虽历经枪林弹雨,身先士卒,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局限性下,革命无异于“蚍蜉撼大树”,极难成功,世人也因此称黄兴为“常败将军”。他有《挽道一弟作》诗云:“英雄无命哭刘郎,惨澹中原侠骨香。我未吞胡恢汉业,君先悬首看吴荒。啾啾赤子天何意,猎猎黄旗日有光。眼底人才思国士,万方多难立苍茫。”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正是这样的革命大无畏牺牲精神,使其留名青史,为后人敬仰。
历史学者傅国涌感叹,黄兴甘当配角,成就了辛亥革命。黄兴文韬武略,胸怀远大,威望几度在孙中山之上,但他从少年时读太平天国史就发现,革命最要紧的是团结一致,“不能有丝毫私意、私见、私利、私图”。无论是中华民国国旗之争、推举总统之争、中华革命党之争、任人之争,他都始终维护孙中山的领袖地位。黄兴说:“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
黄兴一心只为革命,无意高官厚禄。30岁那年,他邀请陈天华、宋教仁、章士钊等20余人,在湖南明德学堂附近的彭渊洵家中,以“生日酒宴”为名,创立中国国内第一个以“复兴中华”为目标的革命团体“华兴会”。由于没有经费来源,黄兴劝说家人,卖掉了老家的“祖遗田产近300石”,当时一季稻米收成为有七八百石,折合七八万斤。辛亥革命成功后,他连写两封信给继母,劝说家人尽快搬离长沙住宅,因为“现住之宅院,今已捐入国民党”,用作国民党湖南支部筹备选举。其言其行,可谓是大公无私,两袖清风。
由于长期为革命辛劳奔波,呕心沥血,1916年10月31日,黄兴因胃部大出血医治无效病逝,年仅42岁,次年移柩长沙,国葬于岳麓山。长沙市政府为纪念伟大革命先驱,为其树立雕像,并将路段改名黄兴路,如今是长沙最为繁华热闹的步行街。
地标简介
故居位于长沙市长沙县黄兴镇黄兴新村,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共有房屋53间,为硬山顶、小青瓦的土坯木结构,具有浓郁的江南农家大院风格。陈列展览文物99件,真实地反映了黄兴的家庭概况和成长环境。该地是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