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内蒙古自治区:打造智能审批平台
内蒙古自治区智能审批平台的建设,从群众和企业实际申报场景出发,针对现阶段线上“能办”却不“好办”,线下“好办”却不“容易办”的问题,通过智能审批服务赋能,实现具体申报办事场景优化。
为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一网通办”,打通“信息孤岛”,将原来分散在各个业务系统中的行政审批功能进行整合,落实“互联网 + 政务服务”。集中了 10 项企业资质、3 项人员资格共 13 个面向社会常用的行政审批事项,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放的审批权限、厅本级审批权限、厅下放至盟市的审批权限、盟市审批权限四级权限集成在一个系统内,实现了全部行政审批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为企业、公众提供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务。目前,已累计发出电子证照 34 万余本。审批数据推送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治区发改委、政务服务局等部门,生成的电子证书纳入全区电子证照库统一管理,企业和人员可在自治区政务服务网或“蒙速办”APP 上查看下载所持有的电子证书,切实提高全区住建系统的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
一、建设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围绕为民、便民、利民、高效、廉洁的服务宗旨,按照“信任在先、过程监管、信用保障”的原则,创新应用智能审批平台,建立百姓办事“网上申报、智能审批、电子结果”的网上办事模式,打造 24 小时不打烊、不关门、不停业的网上政府,通过数据跑腿,探索实现政务办理“申报零资料、受理零窗口、办件零人工、领证零上门,归档零纸件”。
二、建设内容
内蒙古自治区住建厅智能审批平台作为践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桥头堡,围绕着公开、透明、规范、高效、便捷的目标,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立网络化、智慧型、一体化、可持续的新一代政务服务体系,成为新一代服务型政府的窗口。
(一)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工程企业资质行政审批专栏
按自治区综合一窗受理平台要求,在自治区政务服务网上开设旗舰店,为申请人提供方便快捷的登录申报、查询等服务导航,提供受理、进度、公示、公告等查询服务。
1. 基础数据平台建设根据统一的信息资源标准规范,建立统一的基础数据库(企业、人员、项目和权利清单)、业务数据库和服务数据库,实现基础信息的共建共享,为各类业务子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支撑。
2. 智能审批平台建设
(二)深化审批平台建设,推动全程网上审批
1. 网上申报
开设内蒙古网上申报服务,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场景引导式申报,提供用户登录、事项选择、办事指南、在线申请、加盖电子印章等功能,完善服务引导机制,加强企业申报授权管理,优化企业申报功能与企业申报流程,进一步提升企业网上申报体验。
2. 网上审批
为行业主管部门人员提供统一的网上事项审核管理,包括企业信息、人员信息、项目信息等信息验核,以及行政审批事项与公共服务事项的在线受理、审核、审批和汇总、统计、分析、查询、预警预报等功能,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过程网上办理、全程记录、全程留痕。
3. 定制业务电子申报表单
针对申报表单包含共享数据的申报事项,以及有系统对接要求的申报事项,采用定制业务表单申报,申报表单信息项完全按照纸质申报表单设置,实现申报表单信息格式化录入。
(三)系统全面对接整合,实现全域数据共享
优化内蒙古自治区住建厅智能审批平台与国家、内蒙古政务服务相关业务系统的对接工作,围绕各项业务与数据对接要求持续规范对接流程,实现审批信息以及各个系统的互联互通,推动住建数据“全量化”归集和共享。
三、建设成效
从 2020 年 8 月上线以来,共上线行政审批事项共计 14 个,涉及审批子项 80 余个 ;审批时效从原本 45 个自然日精简到现有 1-7 个自然日 ;已实现全流程线上审批 ;现有审批办件量已达不少于 34 万 ;通过对接人社、工商、协会等相关数据,极大精简了要件材料,让数据核实数据,让数据活动起来,实现部分流程秒办,协助办。
(一)提升群众办事效率,提升网上办事体验
智能审批平台的建设,从群众和企业实际申报场景出发,针对现阶段线上“能办”却不“好办”,线下“好办”却不“容易办”的问题,通过智能审批服务赋能,实现具体申报办事场景优化。社会公众只要通过电脑或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向政府部门递交办事申请,部分事项推进实现系统会根据审批标准立即给出审批结果及电子证照,实现百姓办事不用等、不用跑,即报即批、即批即得,极大地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
(二)减轻工作人员压力,全面实现提效减负
智能审批平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系统审核代替人工审核,减轻地区工作人员因业务量过大或业务能力不足而产生的压力。同时,通过审批服务材料的电子化申报流转以及中心与各职能部门的交换集成,实现网上直报、网上审批、网上缴费、网上发证于一体的全流程网上审批,提升现有政务工作人员工作效率。
(三)打造地区标杆亮点,促进政务创新创优
一方面,智能审批平台借助人工智能基础能力和算法,构建针对具体业务的高效自动审核机制,是现阶段地区政务服务平台创新创优,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也是地区服务优化,特色打造的合理选择。
另一方面,审批平台助力内蒙古自治区大力释放创新创优动能,着力构建服务最优、效率最高、群众获得感最强的政府。
(四)加强住建数据应用,实现审查工作秒办
内蒙古自治区住建厅智能审批平台已积累大量的企业、人员、项目和信用数据,通过大数据的抓取应用获取工商、公安、人社等跨部门数据。同时,通过跨部门数据对接建立统一证照库,让数据核实数据,让数据更智慧。将审查标准转化为机器可识别的语言,考核指标转为机器智能判定,推进具备条件的审批事项实现“秒办”。
中国建设信息化20240329 18:00
推动城市向更高品质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发布
11月28日,记者从三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正式发布,标志着三河市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有了指导规则。“编制《导则》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三河市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推动城市向更高品质、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发布会上,三河市政府副市长贾学峰详细介绍了《导则》的编制背景、编制过程和主要内容。
据悉,《导则》编制工作得到了规划设计、建筑工程、市政服务等领域专家的技术支持,并广泛征询了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经过三河市规委扩大会、市委常委会和人大常委会审议,已编制完成。
《导则》共分为规划设计、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三部分,涵盖了住宅、商业、工业等主要规划指标、建设规范和建筑形态、高度、色彩、亮化等各类城市设计内容以及市容市貌、环卫保洁、绿化养护等城市管理内容。其编制理念突出“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塑造品质、内外相兼;设计指引、管控在前;着眼未来、格高意远”,旨在打造具有三河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导则》从全局出发、从细节入手,完善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提高燃气、供水、供气、供电、供热、排水、综合管廊等“城市生命安全工程”的建设和服务标准;优化街道断面设置,对人行道、自行车道进行安全隔离;规范人行步道的材质选择,丰富配置公园街头的健身器材,营造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打破公园藩篱围墙,利用城市边角地、插花地建设街头游园、口袋公园,实现全时全季全民共享;规范亮化设计要求,增设急救电梯、适老适幼活动空间等人性化设施,提高居住舒适度。
《导则》强调城市发展应突出文化脉络,将文化挖掘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将建筑功能的实用性与外在形态的设计感相结合,将三河丰富的历史人文元素与现代新颖的表达手法相结合,内外兼修、和谐共生。
“《导则》实现了以设计优化规划指标的配置,重点推动产业类项目落地实施,着重提高城市设计品位,全面提升城市空间的人文水平和艺术特性。”三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印怀介绍,《导则》全面加强城市设计,实现重点片区、重要节点城市设计全覆盖,以“学院风、现代化、国际化”打造燕郊城区,以“新国风、生态化、园林化”提升东部城区。
据了解,三河市各相关单位将按照《导则》内容,做好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城市建设和管理等各项工作。三河市行政审批局将在方案审批方面加强对设计美学的审查,注重优化立面细节,关注人在空间中的感知。三河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将围绕《导则》要求,全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从基础设施、环卫保洁、有序停车、精准服务、规范执法等方面着手,全域推进示范街、示范路、精品街道建设,构建宜居、宜游、宜业的城市环境。
廊坊市政府网站20241203
廊坊市政府20250415
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具体如下:
1.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在城市管理中盲目决策、机械执行,损害群众利益,加重基层负担。
付顺义
2024年7月以来,三河市个别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官僚主义严重,未经科学论证和充分征求意见,推动出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脱离实际提出广告牌匾“除国际国内连锁品牌,不允许用红蓝底色或字样”等禁止性规定。为推动牌匾整治工作快速见效,该市组织开展两次百日攻坚行动,违反《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频繁进行工作调度、督查督办和排名通报,加重基层负担。该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在执行中简单机械,搞形式主义“一刀切”,对包括国内连锁品牌在内的1800余块商户门头牌匾颜色进行变更,损害了群众利益,造成不良影响。时任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已受到免职处理。
2.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在政务服务中搞“面子工程”。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在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场所时背离实际需求,搭车建设数字液晶屏、全彩屏48块、105.61平方米,其中有3块屏幕总面积达76.3平方米、耗资227.53万元,这些屏幕主要用于接待来访参观,平时基本处于关闭状态。同时,投资1200万元建设的住建行业人才管理系统、供排水全过程监管系统等6个政务服务信息系统,有的建成后就停用,有的未有效运行,造成资源浪费。还以业务合作为由,将“互联网+政务服务”场所装修、设备购置和运维等费用转嫁给合作银行,后因相关合作银行决定不再向其提供费用,导致场地设施运营难以为继。
3.山东省一些地方在项目集中开工、集中签约中盲目攀比,数据不实。近年来,山东省一些地方在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中,有的项目反复开工,淄博高新区2025年春季集中开工35个项目中有6个为重复项目,个别县区单个项目反复开工3次;有的项目论证不够,烟台市蓬莱区某项目申报投资额近90亿元,但两年来仅投入500万元完成场地平整,滨州市博兴县某项目两次纳入集中开工并申报投资额70多亿元,但目前仍处于前期研究论证中;有的项目用地用海等手续还不完备,就被纳入集中开工;有的开工仪式追求场面,一个会场租用电子屏等设备费用达20多万元。还有的县级市项目集中签约名不符实,实际落地率严重偏低。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和企业对项目集中开工、集中签约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反映比较强烈。
以上问题反映出一些地方和部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存在差距,有的群众观念淡薄,任性用权、随意决策、机械执行,在城市管理工作中过度依赖督查检查考核,频繁搞排名通报,加重基层负担;有的脱离实际需要,在政务服务中片面追求硬件设施高端大气,热衷于建系统、搭平台,搞“面子工程”,华而不实、铺张浪费;有的政绩观有偏差,重形式轻实效,为了数据“好听好看”和排名靠前,在项目建设中讲究场面、热衷造势,盲目追求数量甚至虚报夸大。
越是推进重点工作,越要注重克服形式主义。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运用好典型问题加强警示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埋头苦干、不务虚功。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要从自身抓起改起,上下贯通抓好系统领域整治,示范带动各级纠治形式主义突出问题。有关地方和部门要履行好主体责任,深入剖析问题根源,举一反三、系统整改,对虚假整改、表面整改的依规依纪追责问责,坚决杜绝整改中的形式主义。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5-04-27 16:40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